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分類:創(chuàng)新平臺
- 發(fā)布時間:2019-11-14 00:00:00
- 訪問量:0
2006-2008年雙方簽署合作協(xié)議,開展生物采油技術成果轉化;經教育部批準,成立上海華理能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入技術孵化和工業(yè)評價
2009年大慶華理能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一期工程化平臺建設
2009年華東理工大學與大慶市人民政府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
2010年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2009AA063503)成果應用
2011年國家重點新產品和市場準入證;大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年雙方共同承擔863討劃重點項目(2013AA064403)
2013年雙方共建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4年生物采油產品與裝置成果轉化茯大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二期建設-多功能工程化平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
2016年公司更名為大慶華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重大戰(zhàn)略布局和調整,進入新的創(chuàng)業(yè)盼段;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yōu)秀產品
2017年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中心通過驗收
2018年三期建設-產能提升,中國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
2019年雙方共建大慶華理生物研究院-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示范工程(2017YFB0308901)
國際合作:
中心與俄羅斯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在生采油基礎與應用領域開展合作研究、聯合培養(yǎng)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
Prof.J-D Gu,University ofHong Kong Prof.J.Suflita,University of Oklahoma,USA Prof.M.Mclnerney,University of Oklahoma,USA Prof W.Sand,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 Germany Prof.T.Know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UK Prof.I.M.Head,Newcastle University,UK Prof.D.Lovley,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USA Prof.K.zengl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SA Prof.H.Drake,University of Bayreuth,Germany Prof.I.Nazina,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RAS,Russia |
|
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
依托單位:
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華東理工大學建設。針對國家在生物采油及相關領域的需求,中心承擔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專項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上海市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與國際合作項目、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企業(yè)合作項目等一大批重點科研與工程化研發(fā)任務。中心與俄羅斯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在生物采油基礎與應用領域開展合作研究、聯合培養(yǎng)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在微生物驅油過程與調控機制以及微生物驅油礦場工藝優(yōu)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20余次在國際會議報告,發(fā)表SCI論文160余篇;在生物采油方面申請發(fā)明專利56項,授權31項。微生物采油技術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等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
共建單位:
工程中心共建單位大慶華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生物采油技術與應用,雙方聯合建有中試放大、工程化、技術轉移和工業(yè)應用技術平臺,占地40000㎡。建有能源生物技術實驗室和標準化微生物驅油劑和生物表面活性劑生產線,依托工程中心,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開展了生物采油工程化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物表面活性劑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yōu)秀產品。先后榮獲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yè)稱號和第七屆中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生物醫(yī)藥行業(yè)優(yōu)秀企業(yè),成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入選國家科技部優(yōu)秀企業(yè)名錄的生物領域企業(yè)。榮獲大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黑龍江省科技三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等。
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定位與研發(fā)方向
中心介紹:
我國目前面臨著能源短缺與大量石油資源未能有效開發(fā)的突出問題。由于技術水平的制約,目前全國平均采收率不到35%,約有2/3石油資源留在地下有待開發(fā)。生物采油是一項經濟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13年10月由教育部批準(教技函【2013】56號),依托華東理工大學立項建設,共建單位為大慶華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017年8月通過驗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fā)、工程化、中試放大及技術轉移四個平臺。牟伯中教授擔任工程中心主任。
中心承擔國家和教育部及上海市一批重點科研任務。與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企業(yè)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并與香港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杜伊斯堡大學、俄羅斯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澳大利亞CSIRO等相關機構的同行開展了國際/地區(qū)合作研究,以及博士生及博士后聯合培養(yǎng)等合作工作。
中心定位:
瞄準國際技術前沿和國家需求,面向油藏保護性開發(fā),發(fā)展微生物驅油和生物化學復合驅油成套技術與裝備。整合優(yōu)勢資源,匯聚創(chuàng)新人才,承擔重大任務,產生重大成果,建設開放型生物采油技術平臺,形成集人才培養(yǎng)、技術開發(fā)、工程化研究、技術轉移、 信息共享、國際合作等為一體的生物采油技術研究基地。推動行業(yè)技術進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研發(fā)方向:
針對高含水油藏和枯竭油藏等低品位復雜油藏可持續(xù)開發(fā),以經濟有效地提高油氣資源開發(fā)水平為目標,開展生物驅油關鍵共性技術與工程化、生物化學復合驅油體系及工業(yè)應用、枯竭油藏生物改造、油藏環(huán)境CO2生物轉化與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fā)。
微生物采油調控技術
采油功能菌高通量篩選及菌群構建技術;組合式微生物驅油技術;菌種庫與資源共享;生物采油規(guī)范和標準等。
低品位油藏生物氣化開采技術
烴降解產甲烷菌系構建、群落結構與功能評價技術;油藏環(huán)境石油烴厭氧生物降解機制及影響因素;礦場注入及監(jiān)測與評價技術等。
生物基表面活性劑開發(fā)與應用技術
微生物生物表面活性劑及工業(yè)化生產技術;高效驅油用生物基表面活性劑開發(fā)與應用;生物復配體系構建與優(yōu)化及工業(yè)化應用等。
油藏條件下CO2的固定轉化和資源化利用
轉化功能菌群解析技術;功能菌群活性分析與調控技術;油藏篩選與評價技術;注入設計與優(yōu)化技術。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